身邊親近的人,大概知道我曾低調的開過幾個 Instagram 帳號還有賣場,無論是能開源賺錢的、還是不能的,都想要在正職之餘做些內容輸出。
除了是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情,發現當我願意分享一些觀點時,還能萌生源源不斷的創造力。而在那些虎頭蛇尾(應該連蛇尾都沒XD)的經驗中,因為他人的投射,也獲得過一些有趣的交流。
無法維持的熱度,沒能養成的習慣
其實只是很簡單的內容輸出,在社群上變得很不單純,像是圖片文字的排版就令人耗費苦心。又或是要如何拿捏和限縮分享主題?想經營怎樣的人物設定呢?沒有 Headings 設定的社群怎麼樣讓文章好閱讀呢?怎樣的設計是我期待的?想著想著又翻起其他帳號⋯⋯看著看著又推翻本來的想法⋯⋯
一個靈光乍現的想法要被輸出,要經歷重重困難,分享的喜悅也漸漸褪色。
哎!我是為此所困的人啊~(下面是中斷創作的 procreate 檔案們)

練習輸出
再再讓我啟動,是心中一直念著輸出能帶來的好處。隨著記憶力越來越差(從前我可是記得各種與我有關、與我沒關的人們生日的狠角色),留下的記憶有限,大多的資訊像過眼雲煙。
成長曲線取決於輸出量的多寡。
— 〈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〉
書中提到「無論輸入量再大,只要沒有輸出、沒有經常運用,就不會成為記憶,儲存於大腦」暫存的記憶會在海馬迴,而要經過輸出才能像硬碟一般長期記憶,儲存於顳葉。
這在生活中有很多驗證,很多事情沒有那麼深刻了,僅有短暫的意義記憶。在感知能力尚未完全退化之前,我必須強化輸出,持續成長!


練習分享
前陣子執行一日捨一物的計畫,我將它看作類比原子習慣的計畫。無法一時半刻完成家中空間整理,那就從小的開始吧!每天例行性的斷捨離並發簡單的動態。發動態的小小動作賦予這個計畫執行一些壓力,督促散漫的我。也因為分享,在過程中與他人產生有趣的互動。
所以無論內容、主題或形式,我選擇可以被看見的地方,與人產生連結。
Settled Down
過去卡點重重,用工作的腦袋釐清自己的需求,迭代輸出的載體。
這次用了 Framer No-code 軟體簡單建立了網站,我擁有較多的彈性和能力來應對我的需求。像是發文後容易修改、Headings Style、彈性的編輯模組、不會穿插廣告、載入方式等痛點都有機會擊破。
因為過去做設計作品集,先後使用過 Wix, Webflow,加上工作累積的經驗和 Know How,讓我快速上手,也深刻感受 Framer 不愧蔚為現今最被推崇的 No-code 架站軟體(畫風一轉XD 在狂推架站軟體)目前不複雜的設計,從 0 開始只花了一個上班日晚上 + 一個週末半天。遇到問題在官方 Framer Course YouTube Channel 可以快速得到知識,大部分想要的功能不用額外靠 plugin or code override 支援,在軟體 default 功能都能獲得幫助。RWD, CMS 的設定也比 Webflow 更直覺好懂不易出錯,底層邏輯一目了然。(有架站需求好像可以委託我用 Framer 架站喔 😀)
更驚訝的是,在最初畫草圖時,因為聯想到兒時的無名小站,也想加上音樂播放器。可以想像會成為阻礙的 now playing audio player(要刻一個播放器之類的?),現在竟然透過 Framer Spotify widget 迎刃而解!可能不是多創新的功能,但我的天馬行空就這麼快速落地了!
(你懂那種心臟痛痛的興奮嗎)
Why minamo
水面に映る景色が揺れる。光を集めて、色が交わりつながり合う。水彩絵の具の線で描かれた色のチェック。
水面映照的景色微微搖曳,光影聚集,色彩交錯並相互融合,彷彿水彩筆勾勒出的色調方格,柔和又細膩。
— minamo by Minagawa Akira

因為最喜歡風景是光線乍隱乍現、粼粼的模樣,無論是樹葉間透出的光還是反射在水面上,都很是沉醉。千萬顆光的粒子,好像上千面鏡子映照在身上。
Why minamo? 在皆川明先生 (Minagawa Akira) 的展覽瞥見 minamo 下圖這幅作品,除了意義上的波光粼粼,文字和作品也有相當平靜的外觀(我喜歡扁扁的字)。持續而平穩的成長輸出,時時對鏡反思,客觀、放下我執的接納和回應所處的狀況。是我想養成的習慣。
想像也許是村上春樹〈雜文集〉的無名小卒無名小站 version 吧(笑)

(不過基於善變的性格,我不能那麼快把 domain 定下來,如果能維持輸出半年,再考慮撥款 😌💰)